地处青藏高原和西秦岭交汇地带黄土高原的甘肃省定西市,水土流失面积大、分布范围广、侵蚀强度高,是全国、全省范围内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。
近年来,定西市在实践中总结出“山顶植树造林戴帽子、山坡退耕种草披褂子、山腰兴修梯田系带子、山下覆膜建棚围裙子、沟底筑坝蓄水穿靴子”的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模式,打造陇中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示范区。
如今,定西市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,水土流失面积和强度出现了持续下降态势。
【资料图】
拦沙淤地产量增
出定西向北行驶18公里,在响河流域的定西市安定区青岚山乡花岔村村头,68岁的管护员马进成正在察看淤地坝的水位情况,自1986年至今,这一直是他最主要的工作。
“这条路连通了花岔村北面的中川村民小组和南面的车门川村民小组,走定西方便多了。”马进成站在花岔村张家场大型淤地坝上说,以前这里只有沟道,后来修起了大坝,有了一条土路。2021年淤地坝大变身,坝顶修成了4米宽的水泥路,还加装了护栏,方便了村民们通行。
“张家场大型淤地坝拦截的泥沙量已经达到48.6万立方米,为黄河作出了贡献。”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水土保持站工程股股长董俊天说,淤地坝的主要作用是滞洪排清,通过拦截让洪水里的泥沙沉淀在库区,通过放水设施,把清水排到下游,一方面保障坝体安全,另一方面减少汇入黄河的泥沙量。
“以前每年一平方公里泥沙的侵蚀量平均值是5600吨,现在降到2000多吨。”董俊天说,作为黄河支流关川河的一级支流,关川河流域共有14座淤地坝,通过综合治理,泥沙量减少明显。
“目前,安定区全区水土流失治理基本实现了‘土不下山、泥不出沟、就地拦蓄’的目标。”定西市安定区关川河指挥部党组成员监理科长李继忠说,安定区全区建成各类淤地坝工程164座、小型拦蓄工程1万余座,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720平方公里,水土保持率达到71.91%,减轻了治理区水土流失,提高了生态安全保障能力。
“修建在各级沟道中的淤地坝,从源头上封堵了向下游输送泥沙的通道,现在定西的淤地坝拦泥库容是5471万立方米,有效减少了流入黄河的泥沙。”定西市水保总站副站长李森盛说,淤地坝在泥沙的汇集通道处形成了一道人工屏障,不但能够抬高沟床,抬升侵蚀基准面,稳定沟坡,有效制止沟岸扩张、沟底下切和沟头前进,减轻沟道侵蚀,而且能够拦蓄坡面汇入沟道内的泥沙。
从上世纪50年代起,定西为拦截泥沙、保持水土、淤地造田、增产粮食,大力推广淤地坝建设。2021年以来,甘肃省探索和完善淤地坝工程产权制度改革和运行管护形式,建立淤地坝安全运用长效机制。按照摸清基数、高标准建设、高质量发展、生态产品价值实现4个阶段,持续推进提质增效变水源、生态补偿变农田、自然治理变沟道、销号移交变道路的淤地坝“四变”改革。
近年来,定西经过探索总结、示范推广,379座淤地坝镶嵌于青山绿水间,控制流域面积843.34平方公里,可淤地1.6万亩,已淤积库容3200.88万立方米、淤地面积7698.15亩,连通乡村道路1184公里,解决近9000多头牲畜饮水,为当地群众生产生活提供了水源,穿上“靴子”的山川秀出了生态之美。
梯田建设助增收
行走在安定区响河流域,错落有致的梯田是春日里最动人的风景。
“现在坡地都修成了梯田,以前人工修的梯田太窄就改造成‘二合一’,机器修的地块大又平整,方便了农业产业化机械化生产。”77岁的定西市安定区青岚山乡大坪村村民刘玉秀感叹说。
刘玉秀曾担任“铁姑娘队长”,上世纪70年代,她带领村民们战严寒、斗酷暑,修成了一山一山的水平梯田;上世纪80年代,她又大力推广农业科学技术,带领乡亲们精耕细作,科学种田。而今,大坪村生态与发展并重,通过马铃薯、草畜及旱作高效农业等发展,成为定西市浅山区生态小康第一村。
“梯田+农户+马铃薯”“梯田+合作社+马铃薯”是安定区把梯田、地膜、大棚、农业科技等多项抗旱技术进行组装配套、综合运用、不断探索和集成创新,初步形成的种植模式。安定区累计新修梯田197.6万亩,其中种植马铃薯100万亩,马铃薯产业总产值达60亿元,农民人均从马铃薯产业中获得收入3300元,占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30%以上。
在定西市陇西县,当地通过工业化理念、产业化思维、项目化推进,总结形成了“梯田+药材”“梯田+茵菜”等生产模式,全县梯田种植中药材面积26.5万亩,总产量达7.6万吨,中药材人均纯收入比重达到22.0%以上,提高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50元以上。
为改变当地群众在贫瘠的土地上广种薄收的现状,定西市自20世纪60年代就开始了梯田建设。通过实施改土、改水为主的梯田建设、造林种草、打坝固沟、水窖等工程建设,既控制了水土流失,改善了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,也使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明显改善。近年来,定西市依托大面积梯田建设,创建“梯田+”模式。昔日的荒山披上了绿装、“三跑田”变成了“三保田”、肆虐的洪水变成了涓涓清流,初步实现了“土不下山,泥不出沟,清水长流”的愿望。水土保持带来的巨大变革,使农业生产得到长足发展。
生态成效逐步显
定西市安定区青岚山田园综合体北斗星空营地观景台上,四周山坡上梯田成片、树木成林。
青岚山田园综合体项目自2018年开始筹建,是集休闲旅游、生态观光、农业体验为一体的田园综合体。去年已完成了流转土地、种草种树、规划设计、绿化基地、示范引领,夯实基础等内容。
“我们争取的238万元水土保持‘以奖代补’资金已经到位,下一步将继续打造面山绿化、加密加植,加快成林速度。”甘肃海旺建设集团副总经理邹佳俊说,他们将继续加大建设力度,让生态成效逐步显现。
“一边搞保护,一边搞发展。青岚山田园综合体就是我们鼓励民间资本投资水土保持、生态建设的典型范例之一。”李森盛说,去年,青岚山田园综合体投入资金120万元,荒山补植补造刺槐2万株,栽植欧李等经济林100亩,栽植行道树2公里,累计投入资金2800多万元,营造水保林3100亩,经济林600亩,修建淤地坝2座。通过项目实施,已带动周边140多户农户就近就业,户均年收入增长1.5万元至3万元。构建起“水土保持+乡村振兴”发展新模式,促进生态、社会与经济效益的共赢,实现农业强、农民富、农村美。
在定西,除了安定区上坪青岚山田园综合体之外,当地还打造了陇西县龙泉山水土保持以奖代补试点,落实奖补资金115.33万元,撬动民间资本115.87万元,治理水土保持流失面积4平方公里。
为创新完善水土保持工作体制机制,定西市将水土保持“以奖代补”列入2022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内容,在水土保持建设中,积极探索水土保持工程建设“以奖代补”“先建后补”“民间资本投入”等多元化融资渠道。制定了《定西市水土保持以奖代补项目实施方案》《定西市水土保持以奖代补指导意见》,建立健全社会资本参与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政策机制。
截至目前,定西市社会资本参与水土保持建设累计完成投资1.2亿元,建成淤地坝2座、道路22公里、栽植林木27万余株,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2.29平方公里。 (经济日报记者 赵 梅)
标签:
滚动